- · 《领导科学论坛》栏目设[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数据库[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收稿方[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投稿方[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征稿要[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刊物宗[05/28]
“网络舆情”人才该如何培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网络舆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网络舆论治理队伍的专业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治理效果。建构多元化网络舆情教育培训体
网络舆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网络舆论治理队伍的专业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治理效果。建构多元化网络舆情教育培训体系,是推进我国新时代网络舆论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当前、服务长远的必由之路。
01
打造专业教育队伍和重点教研基地
受限于网络舆情研究的系统性、学理性和交叉性,在高等教育中网络舆情尚未作为独立学科存在,仅在个别学校作为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传播学二级学科下招收舆情方向研究生,如中国传媒大学招收新媒体专业网络舆情方向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在传播学专业下招收舆情信息与危机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二是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下招收舆情方向研究生,如湖北工业大学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招收政治学理论专业网络舆情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招收舆情分析硕士研究生,如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招收舆情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舆情学科教学体系的优点在于利用多学科的多元视角发展舆情理论,但其缺陷也较为明显。
其一,由于多学科的差异,舆情研究标准化、体系化短时间内较难形成,许多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很难推动舆情的学科化。
其二,在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新闻理论下已经存在一个三级学科舆论学,而舆论学和舆情学的关系问题目前仍未解决。
一派学者主张网络舆情研究应该作为舆论学在互联网时期的表现,或者认为舆情是舆论的表象外显形式,应当被吸收包含入舆论学中,没有必要单立学科;另一派学者则认为舆情学属于前沿交叉学科,与舆论学存在联系但更存在差异,应该单立学科。两派的争论也影响了在新闻传播学下设立舆情学三级学科的进度。
其三,舆情研究的跨学科性也导致如果将该学科并入某个一级、二级学科,势必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参与,例如网络舆情研究目前与舆论学、政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危机管理学、信息管理学等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并入某一学科则可能导致其他学科的参与性减弱。
2018年9月1日,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届南京软博会5G展区中关于“交通、旅游、安防、舆情通”等大数据应用展示。供图/视觉中国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在网络舆情标准化方面进行创新,既然学科标准化目前还难以实现,那么可以先对网络舆情专业课进行探索。网络舆情专业课包括网络舆情理论、网络舆情实务、网络舆情史,在“十四五”教材规划中予以设计,有条件的还可以录制公开课、评选精品课,探索符合国家标准的通用课程大纲。
二是在教学研究基地进行探索,可以是实体的校级、院级跨专业教学研究基地,条件不成熟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研究所。
教学研究基地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突破既有的学科限制,从本校、院各专业中选择与网络舆情有关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基地的名义开展交流合作,聘请其他院校、实务部门的师资进行补充,在有限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基础上探索跨学科的教学研究。
三是在专业硕士设置上进行突破。目前,国家正在探索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并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机制,由于学科设置和理论成熟度等原因,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和学术研究生阶段探索网络舆情学科教育还有较大难度。可以先按照“以用为主,学用结合”的原则在专业硕士教育中探索明确网络舆情学科方向和课程设置。
例如在 MPA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明确或突出基于危机管理专业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方向,在 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明确或突出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方向,在 MJC新闻传播硕士教育中加强基于新闻传播实务的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监测等方向,在MSE软件工程硕士教育中鼓励探索网络信息监测分析软件设计作为研究方向,既锻炼了师资队伍,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并探索网络舆情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设立。
02
完善公职人员舆情素养的在职教育
文章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ldkxzzs.cn/zonghexinwen/2020/1013/877.html
上一篇:孙中山领导革命不屈不挠,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
下一篇:学校领导在重阳节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