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领导科学论坛》栏目设[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数据库[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收稿方[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投稿方[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征稿要[05/28]
- · 《领导科学论坛》刊物宗[05/28]
2021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 川渝科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见习记者 杨芮雯 5月21日晚,“2021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公园举行。 潮涌帆正劲,奋楫绘新篇。在启动仪式上,不仅设立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见习记者 杨芮雯
5月21日晚,“2021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公园举行。
潮涌帆正劲,奋楫绘新篇。在启动仪式上,不仅设立了展示科技百年征程的主题展览,也开办了科技集市,让市民们感受了科技魅力中的现代生活。同时,川渝科普基地创新发展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川渝两地的科技人将共谋科技发展,共享创新成就。
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科学家代表、少年学生代表共同启动了2021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点亮蓉城之夜。
回望:献礼百年
致敬科学从主题展览看科技百年征程
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步入光华公园,“初心与使命——建党100周年科技时光印记”主题展览格外醒目。
从“初心·东方破晓”到“征途·风雨兼程”,再到“拓新·浪涌帆劲”,最后来到“奋进·伟大复兴”,展现了1921年到2021年百年来的科技记忆——1930年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创办“西南大学”;1950年成渝铁路在百废待兴中启动建设;197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十八大以来,翼龙无人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项目、成都超算中心……成都智造、成都创造不断涌现,一块块展板上,文字讲述着百年来在党领导下我国、四川、成都科技创新的每一步进步与发展。
原子弹、氢弹模型,核电机组“玲龙一号”“华龙一号”模型,成都牌黑白电视机,5G智慧体验车、移动新能源除霾车……在主题展览现场,一件件凝聚着科学家心血的“重量级”展品,也生动地展现着百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奋进之路。
华龙一号1:40的仿真模型外聚集了一圈科技爱好者,在一众炫酷的科技产品中,华龙一号简单的半圆拱外型显得略有些平平无奇,但它却凝聚着我国核电发展30年来的关键技术。它充分利用我国压水堆核电站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行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获得了743项专利,104项软件著作权。“华龙一号的双层安全壳各有其‘使命',内壳主要是抵御内部高温高压,外壳主用是抵御包括飞机撞击在内的各种外部灾害的作用,两层壳也可以发挥更好的辐射屏蔽作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技馆主管李小菊介绍。
在翼龙无人机模型前,两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正给小外孙科普这架无人机的“性能”,“这可是在我们成都研制的无人机,具有中高空、长航时、侦查打击一体化多用途功能,可以在应急救援中发挥大作用呢!”站在主题展览标志前,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正让父母给自己拍照留影。“这是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机会。不仅是这些‘国之重器'模型平日接触的机会较少,像我们小时候的黑白电视机孩子也没见过,现在的科技发展真的是太快了!”家长直言。
与此同时,主会场还特设“百年·科学人生”展览,集中展示了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等20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学术泰斗的事迹。“这些科学巨匠开拓创新、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让我很受鼓舞,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一位来自温江区光华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和父亲一起来到现场观展,“我最熟悉的科学家是袁隆平,因为我爸爸也是一位水稻研究者。未来,我也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传承:科学精神
薪火相传从科学之夜看川渝相向共兴
在启动仪式现场,原创节目《见证》,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说起,到被称为“世界最难建的铁路”——川藏铁路背后无数的“第一次”,让我们从西南地区铁路高速发展的跃进中,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拼搏奋斗——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条件极端艰苦、路料运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仅用两年时间便建成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营并服役至今,为四川、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幕幕成渝铁路修建时的场景仿佛再现眼前。69年前通车庆典的余音还未消散,新时代高速铁路的蓝图已向更远处延伸。川藏铁路被称为世界最难修的铁路。从四川盆地到世界屋脊,1800公里的长度,14000米的落差,在人类星球“第一大台阶”上修建铁路,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文章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ldkxzzs.cn/zonghexinwen/2021/0522/1395.html